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丨向“天”而行 商业航天加速跑

简要描述:

  • 产品型号:
  • 产品发布:离心机
  • 更新时间:
    Notice: Undefined variable: a in /www/wwwroot/sihai-group.com/cache/template/37c2/88c2/25ab994fa518ed84d27f.html on line 137

    Notic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null in /www/wwwroot/sihai-group.com/cache/template/37c2/88c2/25ab994fa518ed84d27f.html on line 137
    1970-01-01
  • 访  问  量:1354

产品分类

Product Category

相关文章

Related Articles

详细介绍

  商业航天,是指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力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实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注入新的动能。特别是今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开启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模式。

  目前商业航天发展如何?有哪些应用与我们相关?从三个关键字出发,走进商业航天。

  今年,我国第一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的一号发射工位将实现常态化发射。“商业”这两个字的首次出现,意味着这一个发射场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

  当记者走进正在建设的二号发射工位时看到,导流槽目前已经封顶,正在进行设施安装。采访中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为了物尽其用,这个发射工位被要求一定要符合9家火箭公司19型火箭的发射要求,仅是接口的数量,就是以往航天发射工位的数倍。

  二号发射工位的项目经理边鹏飞介绍,随着商业航天发射需求的明显增多,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必须特别注重建造的成本与发射的效率。每施工一步就要跟设计和火箭型号的工作人员去沟通,一个步骤就要上千个工序。

  得知有了专属商业航天火箭的发射工位,目前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许多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都已经或计划落地文昌国际航天城,并且开始排队,希望能给自家火箭预留好发射位置。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党委副书记郭强介绍,我们是按照2个中型液体工位和2个固体小型工位来进行规划的。中型液体工位每年打16发火箭,固体工位一个打几十发火箭。为了适应现在市场的需要,后面有二期、三期和更大的计划。

  还没建起来的发射场里就排队等发射,这样的场景,在商业航天业内人士看来,是从未有过的新鲜事。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去年我国民营火箭企业研制火箭的发射次数和成功率明显提升,全年共实施发射13次,成功入轨12次,民营火箭正在昂首迈入发展“快车道”。这些火箭都有一个共同的诞生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火箭一条街”。目前,在这里落地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占全国75%以上,全国成功发射的商业火箭共8个型号,其中6个在这里。

  记者了解到,多家企业都在研制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尽管“配方”不同,但都在加紧攻关和试验,计划尽快实现首飞。来自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火箭,一子级可复用20次,未来它的发射成本将达到每公斤2万元左右,相比目前国内民营火箭每公斤约8万至11万元,发射价格将大幅降低。

  朱雀三号火箭总指挥戴政表示,商业航天和国家队航天,都是中国航天的一分子,如果我们能突破这一项技术,也代表中国航天业能够突破重复使用关键技术,实现大幅度降低进入太空成本的目标,为我们的祖国后续大型的卫星互联网工程组网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撑。

  记者采访中发现,各家企业在拼成本、拼技术的同时,还不约而同地开始着力打造自己的专属试验室,对于一些需要高频次试验的项目来说,可以将生产和试验进度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引力二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徐国光表示,如果用体制内的发动机(试验台)去做,一个月可能最多试一两次,但是如果自己建试车台,一个礼拜就能试一两次,甚至两三次,效率会大大提高。

  商业卫星作为商业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轨的商业卫星已超越350颗,应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多个领域。慢慢的变多的卫星,不仅带动了相关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在一点一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在银河航天的研发试验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套近9米长的柔性太阳翼,正用于新一代低轨互联网卫星。在它的身上,有一个名叫谐波减速器的小组件,以前在市场上根本找不到类似可供商业航天使用的低成本高性能产品。

  太阳翼设计师吴思杰介绍,为了找到能达到宇航级需求的这个组件,他们调研了很久才最终确定了合作伙伴,并联合进行研发。这样一拍即合的双赢合作模式,也让银河航天的供应商与配套伙伴,由2018年的100多家企业增加到了如今的1000多家。

  正是看到了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和配套的能力,目前海南、安徽、陕西、上海、北京等地,纷纷在出台政策鼓励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介绍,为加快形成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北京市成立了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中心,加速星箭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正在推动建设火箭大街、卫星小镇等产业集聚区,构建“南箭北星、两核多园、津冀联动”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如今,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的商业航天,还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北京的一个公园,正在做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技术验证测试,通过特定的设备,可以让大家手中的移动终端直连卫星。今后,随着发射卫星数量的增加,覆盖面积会慢慢的广,通信质量也会更强,实现全球覆盖。

  目前,公认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大概分为上游制造、中游发射、下游应用与运营。按照有关报告的预计,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规模今年将突破2.3万亿元。同时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在迅速成长。从公司数来看,去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公司数为113272家,同比2022年的87844家,增长了28.95%。在这其中,有43%为火箭制造企业,35%为卫星制造企业。

  从发射次数来看,2023年民营火箭企业共发射13次,2022年为5次,同比增长160%;而在发射成功率方面,非公有制企业成功入轨12次,占我国总发射任务的18%左右,而就在上一年,也就是2022年,这一占比仅为7.46%左右。一年的时间内,非公有制企业发射次数不仅大幅度的增加,成功率也在成倍增长。

  2023年,国内估值前100名的商业航天企业,排名前五的分别来自北京、广东和湖北。

  根据相关智库发布的一项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快速地增长,2017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特别是今年,在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布局之下,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

  专家认为,未来通信一个行业就能达到万亿级市场。如果通过5到10年时间,我国突破了可重复火箭使用技术,就具备了通过高密度发射在太空部署自己的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也将从生力换成为国家另一支新的主力军。

产品咨询

扫一扫,关注微信
©2022 米乐m6官网app入口下载地址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