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描述:
详细介绍
新时代的贵州,科学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正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
贵州区域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稳定进入全国第二方阵,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至3个,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数量增长1.5倍,全社会R&D经费支出增长3.4倍,高新技术公司数增长9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5倍,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增长40倍,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提高7个百分点。
贵州全力建设特色科技强省,大力实施六大重大科学技术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切实把科学技术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水平发展的“最大增量”,加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流浪地球2》《长津湖》《深海》《熊出没·伴我“熊芯”》《三体》……这些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中,都有来自贵州的算力支持。
“贵安超算中心已购置设备700余台,服务器使用率达到80%以上,累计为广东、上海、湖北、贵州等多个省市提供算力科研服务1000次以上,为50余部影视作品提供图形染应用计算,合同签约金额共890万余元。同时,中心与360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打造贵安超算中心安全防护体系。”日前,记者来到负责贵安超算中心运营的贵安新区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副部长吴红介绍。
2017年,贵州省科技厅、贵安新区管委会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在贵安新区建设超级计算中心,同年,省科技厅与新区管委会签署了《2017年度会商协议》,明确双方一同建设贵安超级计算中心,以政府所有合作运营方式促进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高效利用。2020年12月31日,真正开始启动运行贵安超算中心,由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开展运维工作。双方共建计算能力P级、具有人工智能解决能力的科学计算装置,并申建国家超算中心。
工业模拟仿真、新能源大数据管理网络架构及调度平台、贵安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天文大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贵安超算中心以算力为生产力,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图像解算、科学与工程计算、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超算服务,将虚拟的数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以算引产,以算育产。贵安超算中心通过产教融合订单班,对接国内顶尖动漫企业,公司与贵阳贵安10余家高校开展产教融合订单班,培育建模师、动画师400余人,拉动在黔高质量就业岗位200余个,引进东部头部企业3家孵化超算生态企业3家。
贵安新区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通过可视化平台查看超算中心设备正常运行情况
“借助‘东数西算’的新赛道,贵州将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吴红表示,通过算力设施由东向西布局,将带动相关产业有效转移,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东部发展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向数字经济要产能。贵州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之一,将培育数据、平台、算法、安全领域服务标杆企业,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领打造产业生态,加快打造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髋关节直驱外骨骼、膝关节直驱外骨骼、上肢搬移托举外骨骼……记者来到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这里是国内首家省级外骨骼工程研究中心,其中陈列着多套外骨骼设备。不同于科幻电影中全身覆盖的机甲,现实中的外骨骼更像是背在身上的背包,用背带连接身体,再用精简的机械结构连接人体的四肢。
“经过多轮迭代,我们研制外骨骼机器人设备,已从液压负重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发展到如今的柔性轻装搬运外骨骼机器人等多套产品,能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人机相容性得到较好提升。”企业外骨骼机器人项目工程师宋定安介绍,能够适用于轻装巡逻、负重携行、后勤保障等。
最新的一款外骨骼机器人,采用微型嵌入式电机融合泵技术,与传统动力系统相比,体积缩小40%、重量减小30%、系统效率提高6%,轻型高负载微阻尼压力自补偿液压缸,重量仅为传统液压缸的50%。
另一款,基于人体骨骼、肌肉运动原理的仿生结构设计技术的外骨骼机器人,无须外部电力支持,可以将穿戴人员的负重通过腰部助力,将负重传导至地面和全身,实现对脊柱的有效保护、负载力高效传递。“通过实验证明,穿戴者耗氧量可降低10%以上,是当前国内实际耗氧效果最好的产品。”宋定安说。
依托贵州航天控制公司优势资源构建,项目团队专注自主研发,具有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有着先进的加工、检测设备和仿真分析平台,承担科技专项10多项,在外骨骼系统集成化伺服驱动、步态感知与运动意图预测、人机耦合柔顺运动控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十三五”期间,累计获批研究经费4100余万。
团队专业化、年轻化,共有成员30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15人,副高级职称及以上6人,平均岁数32岁,以“师带徒”、“知识共享平台”等形式实现技术与经验的传承。该项目获得贵州省科学进步三等奖。
向工业科技要产能。贵州不断支持企业开发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科技支撑“两区六基地”加快建设,推动工业公司实施产业链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改造,力争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公司占比达40%、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500家,加快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全球变暖,为了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国际共识,我们的祖国对此格外的重视。”贵州深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继云说,“我们现在主要是针对碳中和领域里的细分行业——碳捕集技术,通过研制的产品将烟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进行资源化利用或地质埋存,实现工业领域的二氧化碳减排。”
公司核心技术来源于国家杰青、南方科技大学张作泰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所研发的碳捕集材料性能和碳捕集工艺在捕集成本、捕集能耗、吸附容量和常规使用的寿命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系列技术和产品能够覆盖不同碳浓度和烟气温度等多应用场景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在工业排放源区域范围内烟气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为传统资源型公司可以提供负碳解决方案。
这是一支通过“科技入黔”引入贵州的省外团队。通过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提供300万元的项目经费,省外先进团队提供技术,双方一同占股,以项目孵化的方式,在贵州成立贵州深碳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建立10多人的运作团队,研发人员比例超过50%,并引进专业的市场推广人员,打通产学研用的整个环节,进行市场化运作。
“贵州在碳中和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实施路径。我们很看重贵州在碳捕集技术方面的市场需求,与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深度合作,把我们的技术在贵州推广落地。”许继云表示。
贵州大力实施六大重大科学技术战略行动,要实现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12月30日,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作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引进人才、项目和资金等方式,筛选和集聚国内外适合贵州发展的科技成果,服务省内的传统行业,解决粗放型发展模式中的技术难题,保护好贵州的生态环境。
研究院是贵州首次与省外高校合作共建的无级别、无编制、自主运营、企业化管理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已在全国范围内遴选29个项目作为入驻研究院备选项目,主要涵盖清洁能源、燃料电池、新材料、碳治理等领域。
研究院将引进国内外优秀团队、技术,建设以实现科技成果中试验证为基本功能的研发平台;与贵州省企业联合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开展产业化示范和应用,把贵州省与各高校、科研院所、部委和头部企业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成果,扎实落到贵州;孵化科技初创公司,有效推动贵州省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科学技术创新水平。
这是贵州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引入技术和团队助力贵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先进的技术和团队正在通过“科技入黔”来到贵州,为贵州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产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