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描述:
详细介绍
空间,这个我们存在的重要场域,承载着我们的话语、学习与探索。它见证了我们每一次的思考和成长,每一次的互动与交流。
时代发展,空间的概念不断被延展。学习空间也是如此,正如教育学家Loris Malaguzzi所言,空间本身能成为“第三位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合作、创造。在这个知识爆炸、变化迅速的时代,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和课本,学习空间也不再局限于四壁之内。
国际学校,作为教育创新的先锋,正通过创意空间的构建,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创意空间的设计,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灵活的学习环境,更成为了学生思维成长的温床。
它们或许是一个布满了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创客实验室,或许是一面可以让孩子们自由绘画的墙壁,又或许是一个可以让孩子们围坐讨论的舒适角落。这些空间的设计,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理念——让学生开放、主动地探索和创造,为所有想法提供自由伸展的天空,激发学生的无限可能。
这些更开放、更动态、更灵活、更创新的空间设计,是如何重构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沉浸式的环境中,参与、理解、思考、创造和成长?
请跟随本文,走近国际学校的创意空间,探索这些空间如何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如何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窗口和梦想的起点。这不仅仅是关于空间的故事,更是关于成长、关于未来的故事。
科研素养是面向未来的素养,在当今科技和创新的时代中特别的重要。以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国际学校格外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探索与理解需要通过实践,连接到更广泛的社会关怀,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国际学校在空间设计上独具匠心,将“创客空间”融入校园,为学生提供一个激发创意的场所。
在天津英华实验学校,充满科技感的创客空间,成为了学子心中可以尽情释放科研热情、自由创想,发挥创造力的神奇之地。
Maker Space,创客空间的首字母MS,以无限循环的形式呈现在镜中,象征着对知识的无限追求和对创新的永无止境。OBSERVE WITH SCIENCE”,英华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人文与科学的交汇点,通过趣味体验去唤醒他们对这样一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自由操控各种实验器材,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可以探索这样一个世界的组成、结构、起源与发展。学校将实验器材的使用权交给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在观察中关注细节、关注变化,寻找自我感兴趣的领域。
一坨羊毛能够做什么?一块丝绸如何变成斑斓的扎染?一堆木块如何搭出坚固又美观的桥梁?在创客工程wing,同学们能够最终靠编织、拼装、搭建以及更多种方式锻炼动手能力,找寻问题背后的答案。
零层守护者小分队由创客和实验室的教师组成,在创客空间开放的时间里全程在线,及时对同学们的实验规范性进行指导,并以自身专业相关知识去解答一个个疑问,成为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引路人。
学校基于英华发现者肖像展开教育实践,让发现开始于看见但不满足于看见。正如最初看到的那一片蓝白黄交错的霓虹,英华引导同学们用不同的眼光去观察这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在这里,英华学子们可以提出有趣而非凡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和团体合作,获得批判质疑、理性思辨的能力,在实践中创造精彩。
在德闳,教学楼中单独开辟出了足有三层楼高、非常宽敞的STEAM活动区域——SE21学习空间,这一区域是专门为德威德闳独特的SE21课程所设立。SE21,是S, E与21的缩写。“S”代表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E”代表创业和环境可持续性,“21”代表德闳的学习方法(ATL)框架中的21世纪技能。
德闳的SE21中心为促进创意、机器人、编码、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平面设计、电影、数字和虚拟现实学习体验提供了各种机会。3D打印、木工、电影工作室、航空育种太空舱、时装设计、手工与艺术……这些独特的场所都聚合在SE21空间之中,共同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创客空间,让学习与创造无缝对接。
更为重要的是,SE21学习空间内还配置了各种实验台、实验仪、激光切割机,以及磨床、钻床等现代技术加工设施,从设施上为同学们创造充足的条件与环境。
SE21学习法贯穿于德闳学子在校的生活成长与体验之中,包含了前沿的科技理论,丰富的科技实践机会等等,在SE21学习中心,德闳学子的创造性思维被激发,科研想法得到了支撑,能力得到了锻造,实现了开放式的、实践性的,跨学科的学习体验。
与STEM教育相配套,开设创客空间的国际学校不在少数。上海协和国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所开设的MakerSpace(“创客空间”),3D打印、激光切割技术一应俱全,在这些工具的加持下,同学们的每一个奇思妙想都能精准而巧妙地变为现实。创客空间为学校开展STEM教育提供了最为理想的场所,给予了学生一个安全、充分的实践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地在双手之间探索技术的可能性,在不断的实操中磨炼理论与应用的有效转化,在项目的完整参与中学会思考和应对变化,使他们可以在未来真正做出些属于他们的改变。
人大附中ICC拥有18个高端实验室,覆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些实验室的先进程度令人瞩目:学生无需离开校园,就能在这些实验室中完成与大学生同等水平的实验。这些高端实验室成为了研究性学习的圣地,学生们不仅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实验操作经验,还能在中学阶段就培养出初步的科学素养,为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ExCITe中心发布的《创客文化 - 全美教育创客空间研究》中曾提到:“教育创客空间的最大潜在影响不在于创造的设备或过程,而在于它们通过创造、合作和个人能动性(控制、自主和选择)来支持、培养和促进学习的文化。”
国际学校中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创客教育的摇篮。学生通过观看、接触、触摸、感受以及实践空间内的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产品,对科学技术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配套的创新设计和开源硬件创新课程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热情参加到科学技术创新项目中来,并通过组织各类活动鼓励学生自发提出并实践自己的创意项目。
独特的教育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持续的动力,让孩子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对学习感到兴奋。
然而,一个创造性的学习空间不仅仅包括正式的学习空间,如教室、实验室等,还应该包括丰富灵活的非正式空间,无限延展学习的边界,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学习体验设计师林恩·马伦特提出,一个成功的、创造性的学习空间应该包括以下特征:
国际学校中富有创意的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充分满足了以上特征,它为学校追求的合作、沉思、专注等多样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正如LPA建筑事务所K-12部的负责人凯特·玛柔所说,“重要的不是建筑可以容纳多少学生,而是建筑如何支持项目进行和学习发生”。
基于对其他学校案例研究和全球国际教育的洞察之中,京西教育者提出了以FLoW21为核心的学习者社区建设目标。在京西,FLoW21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探索,它要求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定制学习计划,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教育中具备应对未来世界的能力。
因此,京西学校在空间设计上进行了全面革新,从其“IB计划”中汲取灵感,着力打造一个促进自主学习的知识空间。“学习空间不是专门的课桌书椅,而是随处能学习的场所;学习这件事不是被框在相框里面的艺术品,而是知识的延伸。”在Flow21社区的设计中,设计者们将学习视为一种流动的、不断延伸的知识探索过程,创造了一个随处可学的环境。
设计上,学校展示了差异化和可变的空间布局。这些空间与FLoW21的目标相得益彰,为团队教学和灵活的小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环境。十个不同的学习空间,让社区中的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能在任何时刻找到符合自己的学习角落。
以“知识空间的学习环境”为设计出发点,京西学校探索了自主知识学习的新方式。通过设计多个讨论区和展示区,提高了学生之间交流和展示想法的可能性。同时,学校还设置了不同尺度的独立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空间。
FLoW21的空间设置,与学校倡导的团队教学、灵活分组、个性化辅导和定制化时间安排等教育方法的理念完美契合,使得学生和教师都能在这个教学社区内灵活性更好、高效地工作,让知识的分享和交流变得更轻松和流畅。
早在2006年,美国教育学家Diana G. Oblinger就在《学习空间》一书中指出学习空间的变化对教学和学习实践具有的重要影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学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学生的责任。
教育环境的设计,尤其是学习空间的创新,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知识交流与创新思维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引导。”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引导性,与现代教育空间设计的核心目标不谋而合。
通过提供开放、包容、灵活且充满科技与创新元素的环境,国际学校成功地将“第三位老师”的概念变为现实,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这些空间里,学生们被鼓励去观察、探索、合作和创造,他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的边界,而是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每一次互动,每一次实践。
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些创意空间将继续激发学生们的无限潜能,引领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因为在这里,每位学子都有机会成为创新者,每个梦想都可能会成为现实。
[1]袁雷庭.适应开放式教育的国际学校教学空间设计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
产品咨询